吉安积极创新普法形式打造普法品牌
用法治精神浸润百姓生活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通讯员 段新泉 万翊
自“七五”普法实施以来,江西省吉安市突出“大普法”,用法治信仰根植城市灵魂,用法治精神浸润百姓生活,庐陵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2017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10年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全市13个村(社区)被评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一系列荣誉与吉安市近年来不断创新普法形式、打造普法品牌、放大普法效应密不可分。
“独唱”变“合唱”
作为“七五”普法的一项新机制,“谁执法谁普法”是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重要顶层设计,如何把它落到实处?
吉安市多次召开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安排,出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规范性意见及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建立“责任+清单”及公示制度,并将各普法责任主体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法治吉安建设(全面依法治市)考核内容。
5年来,各普法责任单位认真落实普法责任清单,积极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和律师开展“百案法官”“检察民嘴”宣讲、刑事案件辩论赛、“百名律师送法进千校”、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共1800场次,覆盖人员1万余人次,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外发布典型案例800余篇,使案件审判、行政执法、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
“广撒网”变“精聚焦”
为促进法治宣传提质增效,吉安市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聚焦重点对象,大力实施精准普法。
聚焦“关键少数”,使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坚持法律知识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市、县两级均普遍建立了政府常务会议第一个议题学法制度;全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均开设法治课程,列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计划。
聚焦“关键时期”,青少年普法常态化。全市共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14个。1003所中小学法治课程开设率100%,法治副校长配置率100%。出台《吉安市青少年“阳光假日”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每村青少年安全巡查劝导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安全事故。启动全市“百名律师送法进千校”活动,累计授课百余场。
聚焦“关键人群”,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零距离。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六个一”活动、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大培训、大练兵、大宣传活动和召开全市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现场推进会,全市共遴选、培养、考核上岗“法律明白人”53.3万名。
新干县沂江乡大洲村75岁李奶奶被人以合伙卖蜂蜜为由,骗取资金3470元,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姚军生及时帮助她报案,并协同派出所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挽回了经济损失。现如今,越来越多像姚军生一样的农村“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本地通”的地域优势和知法懂法的法律优势,活跃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成为推进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力军。
“大水漫灌式”变“点滴浸润式”
如何让枯燥的法律文本灵动地走入群众心中?吉安市立足群众的法律需求,在法治文艺演出、法治文化阵地、新媒体传播上下功夫,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法治精神点滴浸润到群众生活的日常。
遂川县退休教师彭学标从身边的故事取材,创作《婆母同春》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汤湖镇陈某发生交通事故痊愈后,对争取理赔一筹莫展,看到剧团节目《法律援助暖人心》后申请法律援助,在律师帮助下得到应有的赔偿。5年来,全市10多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民剧团,活跃在庐陵大地,他们自编自演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禁赌、禁毒和扫黑除恶等法治文艺节目,颂扬农村学法用法的新风尚。
推行“法治+”,让法治文化阵地活起来。推行“旅游+法治”“农民画+法治”“风景带式”法治矩阵,通过通俗易懂的漫画、图文,让居民出门见法、抬头看法、茶余饭后议法,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明礼、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普法指数”换来了老百姓的“文明指数”,2018年吉安市首次创建、一举成功,跨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2020年吉安市成功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