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开透明治理教育信息化乱象
教育信息化的加速以及相关乱象的出现,提醒我们加快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
□ 杨三喜
6500元买了一套“平板教学”系统,但平板电脑在各大电商平台查不到任何参数、价格信息。近日,《焦点访谈》报道,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有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当地部分学校以“智慧课堂”“教育信息化”等名义,向家长推荐平板电脑,并以“上课要用”“布置作业”等理由变相强制学生购买。
记者跟随国务院第六督查组调查发现,在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很多家长被要求购买一整套“平板教学”系统,这当中包括“平板电脑”、相关的教辅软件和上课所需要的流量包,总费用共计6500元。不仅在嘉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嘉兴全市127所初中学校已有53所学校开展“平板教学”,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2000多名初中生参加。以人均购买平板电脑硬件设备3000元计算,加上捆绑销售的教辅软件和流量包,当地参加平板教学的初中生共花了1.1亿元左右。
学校以及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都声称购买“平板教学”系统是家长自愿,但从调查情况看,纯属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款平板价格虚高,用处不大,且只能通过学校渠道购买,家长自愿当“冤大头”的可能性很小;理论上家长可以自己购买其他品牌平板,但是却很可能无法通过学校的所谓检测,最终还是只能用学校指定的这款,实际上也就是别无选择。更狠的地方还在于,一些学校以是否购买包括平板电脑在内的“平板教学”系统为标准来分班,买了的同学会被分进平板互动教学实验班,没买的同学就被分到普通班。这相当于以分班的形式要挟家长,哪还有不自愿的自由可言。
调查中发现,学校与公司签订了合同,明确由学校支付合同全款,但在交易的过程中,却让家长直接付费给相关公司。这种采购方式,打造了一个隔离墙,让学校置身事外,也就避开了公开招投标的流程。所以,就有了一款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查不到参数及价格信息的平板入选。从当地大面积推广所谓的“平板教学”,指定购买相关品牌平板电脑,教育行政部门对家长投诉置之不理,面对调查仍然为学校辩护来看,其背后是否存在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输送很值得怀疑。
以是否购买平板电脑为分班的理由,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严重违反了平等接受教育的原则,而要求家长购买指定平板和教辅软件的做法,也违背了教育部等五部门于今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这份文件明确要求,不得强制或者暗示学生及家长购买指定的教辅软件或资料的规定。当地教育部门简单认定“学校未强制家长购买平板”,以“家长自愿”“家长与公司的市场行为”等为借口置身事外,不履职、不作为,导致有关问题未能及时解决,更说明当地教育生态存在问题。涉及金额上亿元,涉及学生上万人,当地是否存在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幌子,谋取私利的问题亟待调查。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大规模采购教育信息化设备,而以配合教学信息化为名,要求家长购买指定的终端设备以及软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与过去的购买校服、教辅等相比,这些设备、软件动辄上千元,涉及的金额更大,给家长带来的经济负担更重,其中的腐败诱因更强。
去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把好选用关,且明确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这些规定虽然针对的是App,但对硬件设备也应该适用。教育信息化的加速以及相关乱象的出现,也提醒我们要加快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只有加强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管理,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机制,提高公开透明度消除家长的担忧,防止采购腐败行为的发生,才能更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