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借助疫情防控打造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洁
历时3个月的北京法院“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近日落下帷幕,100个“模范云庭”从11万多个“云庭审”中脱颖而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今年2月初启动第一个“云庭审”,到如今平均每天1300次至1500次“云”开庭,北京法院“云庭审”结案数稳居全国法院系统首位。
这个“第一”背后,依托的是北京智慧法院建设的坚实支撑和在线诉讼改革先行先试积累的丰富经验,让北京法院的法官们真切感受到了线上审判带来的司法便利和对审判效率的助力。当前,北京法院正在不断巩固深化线上线下审判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互为借鉴的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北京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保障。
疫情突起
线上审判驶上快车道
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北京法院坚定地提出,“线下不行线上开,审判工作不能停”。
2月3日一大早,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赵云和人民陪审员孙焕云、李建彤早早来到法院,进行开庭前的准备工作。时隔一个春节假期,再见面的大家都已戴上了口罩。9时30分,赵云输入会议号,开启互联网庭审系统,原告和被告代理人分别在家和单位,通过手机远程登录系统参与了庭审。1个小时后,庭审顺利结束。
就在这一天,类似这样的“云庭审”在北京多个法院同步进行,短短一周内,全市法院网上开庭就达到232次。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孙玲玲介绍说,北京法院线上审判之所以能如此快速“进入状态”,离不开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高水平的技术保障,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人才队伍。
邓颖是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处长,整个春节假期她和信息技术团队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启动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中技术保障工作的预案》,加紧推进“云庭审”的技术保障工作,假期一结束,全市三级法院也都快速参与进来。
“北京法院是全国第一个开启三级法院统一互联网庭审模式的,经过先后8次调试升级,我们现在已经能满足800个‘云庭审’同时在线进行。”邓颖说。
北京法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线立案、在线审判、电子送达等工作都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2018年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后,在互联网审判的平台建设、庭审流程、技术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辐射到全市法院。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在线诉讼规范有序,北京法院还在不断健全规则,出台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庭审的流程规范》《电子诉讼实施细则》等,全市各法院也相继制定了在线庭审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推进在线庭审常态化筑牢了制度基础。
今年3月25日至4月25日,北京法院开展了“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全市近2000个“云庭审”报名参赛,获得金奖“模范云庭”的审判长既有从事审判工作40年的老法官,也有三十岁出头的年轻新秀,获评“模范云庭”的主审法官中院庭长占比超过四成。“可以说,一支老中青结合、尖子人才辈出的队伍正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底气所在。”孙玲玲说。
匠人精神
确保云审判严谨规范
田璐是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年轻法官,她的“云庭”体验是从此次疫情开始的。
“第一次准备线上开庭的时候,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田璐说,与传统的审判方式相比,网络是更为开放的空间,要求法官有更强的庭审掌控能力,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都要提前做好预案。因此,庭前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
田璐线上审理的第一起案件是一起公司设立纠纷,原被告双方均在外省,因疫情无法来京,但都表示愿意通过线上审理尽快解决纠纷。
“我们要指导当事人一步一步下载、注册和使用‘北京云法庭’App,详细告知当事人如何提交证据、依程序参与庭审等注意事项。”田璐说,在这起案件中,她们召开了线上庭前会议,“通过庭前会议,不仅让大家都熟悉了平台应用,也提前固定了双方的诉辩意见和证据,明确了争议焦点,为庭审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到案件正式审理时,整个庭审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田璐最终凭借这一次庭审获得了“百案云庭”的金奖。
随着线上开庭量的不断增加,田璐强烈感到,一场好的庭审需要法官有“匠人之心”。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必须保证审理活动的庄严与规范,面对互联网环境下更为灵活便捷的审理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加细致完备的庭审准备工作。”田璐认为,庭前对案件事实基本熟悉,对双方当事人的沟通方式、沟通能力基本了解,对相关法律问题基本清晰,这样才能让庭审更加有的放矢。
对于这一点,从事民事审判工作40年的张稚侠法官深有同感。1980年参加法院工作至今,张稚侠始终在北京高院民一庭,一路从田间地头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走到了当下的互联网“云审判”。作为高院法官,张稚侠办理的案件大多比较复杂,常要面对四五方当事人,庭审如果驾驭不好就容易乱,如今将法庭搬到线上,张稚侠觉得新奇也有点紧张。第一次“上线”前,张稚侠同样将大量精力花在了庭前准备上。
“刚开始的几分钟确实有点紧张,可一进入正式审理,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张稚侠说,度过了最初的新奇后,她发现线上庭审效率非常高,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平实、亲和,而当事人之间也因为少了面对面时的剑拔弩张,更能心平气和地进行陈述,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创新求变
网络带来崭新局面
疫情期间,北京法院通过大力推行“云审判”,加速了法官在线诉讼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今年4月22日下午,一起状告房山区政府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在线上审理,主审法官是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程琥,房山区区长郭延红作为被告房山区政府的负责人出庭应诉。这也是疫情期间,北京首例由区长远程出庭应诉的行政案件,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通过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远程旁听了庭审,还有多位全国和北京市人大代表进行了“云观摩”。
四中院行政庭庭长陈良刚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对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密切官民关系、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借助在线审判,让行政机关负责人更容易将出庭应诉列入繁忙的工作日程,也让更大规模、更加常态地组织执法人员旁听庭审成为现实。
记者从北京高院了解到,截至7月5日,全市法院线上庭审与线下庭审总数的比例约为9.2:1。孙玲玲说,在疫情防控长期向好态势下,线下审理工作将逐渐趋于正常,线下审判的占比将回升,最终线上线下达到动态平衡。
目前,北京市高院正在制定完善在线庭审的相关制度文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司法审判模式转型升级,带动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