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行政处罚三张清单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
成都法治政府建设在重点环节取得实效
今年以来,成都市聚焦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坚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确立“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主题,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积极作用,提质提速抓法治、强法治,法治政府建设重点环节和关键点位取得实质成效。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这一条不错,可以让小区更安全”“这一条很好,但可以约定得再详细一点”……8月13日,成都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带着《成都市社区治理工作条例(草案)》,到大慈寺社区借智借力、听取老百姓意见建议。
“建立政府立法联系基层制度,是我们这些年来落实得比较好的一项制度,能让立法工作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市司法局立法一处工作人员唐涛介绍道。
今年4月,成都召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结合机构改革调整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确保组织领导不减弱、标准要求不降低、工作任务不漏项。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成都聚焦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坚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确立“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主题,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积极作用,提质提速抓法治、强法治,法治政府建设重点环节和关键点位取得实质成效。
减证便民探索全域通办
今年3月,成都印发《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细化提出“便民措施35条”,持续在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上找点定策,努力营造“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的政商关系和营商文化。
“以前四处跑路、反复跑路。现在太方便了,网上能办,到大厅办事指南一目了然,关键是当天就可办下来。”正在温江区政务服务中心换发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许可证的刘女士高兴地说。
成都近年来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分层分类探索服务审批事项“全域通办”,深化“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仅在工程建设审批方面,就将审批事项从71项精简为52项,审批部门从24个减少为19个。
为切实方便群众,他们又推进错时延时服务工作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市村(社)区证明由313项减至15项,行政机关证明由8031项减至12项。下一步,成都还将打造“蓉易办”品牌,推进“综合一窗”系统服务向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微信等延伸。
行政决策高质量,才能确保行政行为无偏差。8月底,成都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案例评审,各区(市)县推荐案例参与评审。与此同时,成都市司法局将重大行政决策情况纳入年底考核,以“面上”考核检查“点上”评审成效。
这几年,成都深入推进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今年,他们又专门制定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合法性审查指标74项。
依法行政重在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4月28日,成都市政府常务会会前,参会领导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推进政府常务会学法常态化,且一律由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登台讲法。今年,市政府已学法31次、各区(市)县已学法477次。
“我市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已成制度,各区(市)县也照此严格落实。”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工作人员周洁玲介绍道。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还将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压紧压实责任保证工作能落实、有成效。
推进审慎包容柔性执法
构建与超大城市治理相匹配的制度体系,是成都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以来,成都已先后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11件、修改7件。特别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先后起草或出台《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等,让绿色融入城市血脉、持续实现绿色发展。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成都近年持续深化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参与政府立法联系基层制度,做到每个草案都深入两个以上基层联系点听取建议。今年,已在网上征求意见13件(次),收到意见建议171条,意见建议均实现公开集中反馈。
为确保政府立法质量,成都市司法局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公众参与、立法工作联系沟通“立法沟通三项机制”,切实让政府立法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为扫清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制度障碍,成都对不符合现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不利于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束缚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开展集中专项清理。“这些年,我们对涉及营商环境、产权保护、着(知)名商标制度等领域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专项清理,做到该改则改、该废则废。”市司法局执法监督处工作人员汪全胜说道。
制度定下来,关键在执行。今年,成都以编制“三张清单”和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执法质量,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据悉,成都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广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推进审慎包容柔性执法的指导意见》,32个市政府部门全部完成清单编制,共编制不予处罚事项共37项、减轻处罚事项共284项、从轻处罚事项共564项。各区(市)县也正抓紧推进编制工作。“三张清单”编制完成后将向社会公布。有意义的是,成都还通过设置合理“观察期”、必要“过渡期”,采取预警提示、实施容缺执法、实行守信激励等具体措施,在严把法律风险、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市场主体成长和发展营造宽松环境。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同时,出台《关于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意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等措施,给执法人员戴上了“紧箍咒”,保证了执法活动合规合法,减少了执法争议,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
网络理政访民意解民忧
搭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成都一直在努力。网络理政平台,已成为访民意、知民情、解民忧的最短路径,先后获评“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全国“互联网+政务”领域十佳优秀案例。
记者获悉,成都在整合81条市级非紧急救助类政务服务热线、实现12345“一号通”的基础上,搭建起集市委书记和市长信箱及市县乡三级2732个政府领导网络信箱、12345市长公开电话、服务企业信箱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社情民意受理平台。仅2019年上半年,已受理群众来电来信178.15万件,诉求解决率87.51%、群众满意率90.06%。
“这个平台确实很方便,我们小区之前污水倒灌、没人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个市长电话,第二天政府就派人疏通了。事后回访时,我们都打了100分!”家住光华街道的赵女士说道。
10月29日,成华区保和街道张大妈在家门口因赡养问题与儿子争论,被正在走访的人民调解员看见。调解员主动上前调解,并拿出平板电脑链接社区法律顾问。经过现场调解与远程法律咨询。张大妈的儿子当场表示,将继续履行好赡养义务。
记者了解到,这看似简单的平板电脑,正是成都近年来探索的线上调解平台,平台上设有婚姻与家庭、侵权债务、治安案件等栏目,每个栏目背后都有专门律师坐席解答。一些矛盾不用到调解室,在现场就能化解,切实把矛盾拴在源头。
行政复议在监督和维护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26日,行政复议法实施二十周年宣传活动在成都某大型广场启动。宣传展板向群众开放,工作人员四处发放宣传手册,并设立便民柜台接受咨询。成都市司法局行政复议与应诉处张亮介绍说:“我们注重发挥行政复议化解矛盾纠纷主渠道作用,对每一起案件都严格依法依规办理。”10月14日,因“复议为民”,成都某机动车检测公司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