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注重法治宣传实效
内蒙古围绕乡村振兴打造“法治乌兰牧骑”金色品牌
□ 本报记者 史万森
“打竹板儿响连天,扫黑除恶总动员,一扶正,二祛邪,创建平安新局面……”
9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县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正准备出发到舍必崖乡水口村演出。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丁宁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个群口快板节目叫《扫黑除恶新风赞》,是我们为了配合县里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作的节目,我们不仅在基层给老百姓演,我们还把它录制成视频,在县里的各大媒体平台反复播放。”
乌兰牧骑还有一块牌子,挂在一楼办公室的墙上:和林格尔县法治乌兰牧骑。牌子上面还有一句话:不忘初心,普法永远在路上。背景是绿绿的草原上,一辆马车向前驰骋,车上是一群年轻人,擎着一面飘扬的红旗。
和林格尔县司法局局长秦少飞说,该县乌兰牧骑2018年恢复成立,共有30多名队员。自成立以来,已经开展各类演出160多场。县里要求乌兰牧骑每年深入乡村演出100场,2019年前9个月,已经演出118场,其中涉及法治专项演出25场。
乌兰牧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文艺宣传队。一两匹马、一驾勒勒车,五六名青年男女带着乐器和道具,深入农村牧区,为农牧民献上喜闻乐见的节目,服务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17年11月21日,在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之际,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的回信,总书记希望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总书记的指示一下子打开了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厅长毕力夫的思路。他说:“内蒙古地广人稀,牧民群众居住分散,乌兰牧骑适合于农牧民,适合于边远地区,适合于内蒙古,这与我们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的目标高度一致。学习乌兰牧骑精神,把这种精神与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相融合,既能满足群众对普法创新的需求,也解决了老百姓的法律服务需求。”
“打造法治乌兰牧骑,塑造新时期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的金色品牌”,这一想法立即成为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一班人的共识。司法厅迅速起草关于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宣传金色品牌的文件,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原自治区文化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2018年4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司法厅、文化厅三家联合拟定的《关于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品牌的通知》正式印发。
2018年5月26日,全区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宣传品牌活动启动仪式在赤峰市宁城县举行,毕力夫庄严地将“法治乌兰牧骑”旗帜授予全区第一支法治乌兰牧骑——宁城县“法治乌兰牧骑”队长包显文,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法治乌兰牧骑”金色普法品牌活动正式启动。
毕力夫说,乌兰牧骑不仅扎根草原,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乌兰牧骑队员还一专多能,帮助牧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法治乌兰牧骑也要继承乌兰牧骑的光荣传统,通过深入基层演出送法的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专长,现场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让群众通过艺术欣赏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获得法律服务。
文件下发以后,全区上下迅速掀起法治乌兰牧骑建设和法治文化宣传的新高潮。全区90支专业乌兰牧骑每年每个团队至少创作6台法治类节目,面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演出;全区组建业余乌兰牧骑100余支,举办“法治乌兰牧骑”演出120余场次。乌兰牧骑编排的“数来宝”“说法班会”“普法大篷车”等普法文艺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法治乌兰牧骑”在内蒙古大地唱响,成为普法宣传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健康开展。
毕力夫说:“打造法治乌兰牧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完善的过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法律宣传的痛点和难点,2018年9月,自治区司法厅开始策划运用动漫剧形式宣传普及法律知识。通过大数据平台,该厅筛选出有关乡村振兴和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经过数月的创作修改,又通过精益求精的制作,20集普法动漫剧《小司来了》于2019年3月全部完成。该剧于4月17日在内蒙古电视台首播,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法治乌兰牧骑金色普法品牌的又一创新举措。
法治乌兰牧骑系列普法动漫剧《小司来了》塑造了以“小司”为主角的一个蒙古族家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及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故事。《小司来了》总撰稿人梁剑箫说,这部片子通过生动活泼、幽默轻松的艺术形式,以案说法,讲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的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将具体的党的方针政策与百姓的法律需求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基层群众接受普法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小司来了》开播以来,宣传报道及转播量达43200条以上,总点击量达到1亿次。在获评了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后,2019年9月,《小司来了》又在中央政法委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平安中国“三微”比赛中斩获微动漫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