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做实小警务 “三报告”撬动大治理
铜仁公安借力政法杠杆效应 聚心合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制网记者 王家梁 实习生 黄河
“请稍坐,我刚收到北门派出所今年1月的治安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涉及治安隐患、矛盾纠纷等民生事项,要赶紧向相关部门分流。”1月20日,《法制日报》记者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综治办”)看到,报告内容包括辖区治安情况的详细说明,以及向政法综治部门、党委政府、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切实有效建议。
2018年以来,贵州省铜仁市公安局在基层派出所全面推行“一分析三报告”社会治安治理模式(即:公安户籍派出所每月对辖区开展一次治安形势分析,分别报告同级党委政府、政法综治部门和县级公安机关)。该市以公安派出所每月对辖区“警情、案情、舆情、社情”(“四情”)的分析研判为牵引,推动形成了党政发动、综治带动、公安推动,横向联通、纵向联动、内外联合的“三动三联”立体式社会治安治理新格局。
据统计,2018年1月至11月,铜仁市依据“一分析三报告” 社会治安治理模式,主动排查出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8500多起,分流至综治、司法、安监、城管、住建、环保等部门5887起。在此期间,铜仁市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协调900多次,投入资金57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隐患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在报告后解决。
从“信息汇聚”到“风险防范”
2018年10月的一天,思南县公安局关中坝派出所民警正根据摸排走访的情况,就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展开激烈讨论,情况说明及建议写入了治安形势分析报告。在县公安局的支持下,辖区校园周边秩序得到显着改善,关中坝派出所更被评为“全市校园周边秩序整治先进单位”。
铜仁市更依托“一分析三报告”社会治安治理模式,建立了“1+N”信息收集模式,“1”即涉及到社会治安的信息,“N”则是社会治安以外的社情民意信息。该市以基层派出所为把脉社会治安动态的先行信息员,织密了一张全覆盖、无死角的信息网,彻底打破综合治理工作数据迟、不精准的瓶颈。以此为基础,铜仁市建立了派出所、县、市三级公安“分级研判”制度。派出所通过民警主动排查、提前介入,及时掌握辖区的治安实际情况,提出整治意见建议;县级公安机关细致梳理社会治安“晴雨表”,列出任务清单、拟定时间表,各警种打破壁垒,形成治理合力;市级公安机关发挥业务指导和资源优势,分析群众反映的“焦点”、全市社会治安的“痛点”和共建共治的“难点”,切实增强社会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基层信息的逐步汇聚,让社情民意“搭乘”“一分析三报告”的“直通车”,为铜仁市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作出决策提供依据。此举提升了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收集的广度和研判的深度,有效实现了隐患发现在早、矛盾处置在小、风险防范在先、的源头治理。
“面对各类矛盾冲突,派出所民警曾一度陷入‘事后处’的被动局面,以致任何一个意外因素都极有可能成为影响面扩大的‘导火索’。随着‘一分析三报告’社会治安治理模式的推出,基层民警更多是充当信息员、预警员,处理方式更从‘控势头’变为‘抓源头’。”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队长卢灿说。
从“分而治之”到“优势整合”
前不久,松桃县外出务工的18名农户顺利补签了扶贫攻坚协议。此举,缘于辖区派出所对农户李某铲除自己田地里脱贫农作物一事的深入分析。该份治安形势分析报告,帮助县政府意识到有农户因外出务工而错过种植协议的签署,农委等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了补救。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数治安隐患的形成,往往是因为矛盾纠纷没有彻底处理,积累发酵而成。只有各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本单位中心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确保分领域、分行业抓好防风险、化矛盾、保安全工作,而非公安机关一己之力所能成。
在“一分析三报告”治理模式中,公安机关推动政法委综治部门建立了综治联动机制、分流督办制度和考核机制。
公安机关与党委政府、政法委以“一分析三报告”工作机制为基础形成联动机制,切实做到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部署、每月一督办、每月一通报、每月一考核。三个部门根据事项的紧急和关联程度,不定期组织召开相应范围内的联席会议。
综治部门按照分流督办机制将报告内容按职责分流到各综治成员单位,并督办落实。通过关口前移和触角前伸,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在源头预防、联调联处、现场处置等环节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综治工作借力党政领导、综治统筹的优势,变单打独斗为多部门联动,变运动式治理为常规化治理,变事中事后处置为事前防早防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铜仁公安通过“一分析三报告”社会治安治理模式,建立完善了分流机制、联动机制、督办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为上级党政、政法综治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综治实绩考核、平安建设考核、公安机关业务考核提供数据支撑和追责依据。对治安问题突出或工作落实较差的地区及部门,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追究制,开展挂牌重点整治和提醒警示约谈,进一步压紧压实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综合治理职能职责。在2018年4月,铜仁市政府就曾以市公安局对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所做的综合分析报告为依据,对10个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突出乡镇实施挂牌整治,并约谈乡镇党政领导。“一分析三报告”社会治安治理模式逐步衍生发展为“一分析三报告三考核”社会治安治理模式。
“派出所的治安形势分析报告,源于社情民意的摸底排查,所提建议紧密结合辖区实际。‘一分析三报告’社会治安治理模式让我们耳朵灵了、眼睛亮了,就像一个支点撬动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推动各级各部门自觉履行综治主体责任。” 碧江区环北街道办事处主任马学东说。
从“夯实根基”到“杠杆效应”
碧江区公安分局北门派出所辖区内的金码头搬迁安置区邻近火车站,流动人口活动频繁,治安隐患突出。根据该所的治安形势分析报告,区公安分局、环北办事处在该区域开展了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脏乱差现象彻底改善,社会治安得到明显好转。
德江县公安局玉水派出所辖区的地下商场盗窃案件高发,究其原因为天网工程盲区较多。经该所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地下商场实现了天眼全覆盖,连续两月未发生盗窃案件,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着提升。
……
据统计, 2018年1月至11月,铜仁市命案发案下降了11.76%,其他刑事发案9.09%,公安机关查处的治安案件下降11.94%。铜仁市推行“一分析三报告” 社会治安治理模式以来,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大幅提升,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
“在社会治安治理中,公安机关履行好职责的同时,通过‘一分析三报告’社会治安治理模式,运用综治思维,发挥‘杠杆效应’,撬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成员单位主动尽责,改变了过去公安单打独斗的局面。此举及时预防和化解了一大批其他领域引发的社会治安风险和隐患,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安共建共治局面,促进了全市的平安建设。”铜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公安局长黄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