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365bet外围网站_365bet手机下载_365bet体育在线投政法网!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安徽构筑法治“防护林”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  2018/6/5 15:17:23  
        法治视角看扶贫法治头脑想扶贫法治方法抓扶贫
         
        安徽构筑法治“防护林”助力脱贫攻坚
         
        位于安徽省枞阳县长江岸边的一个围堰里,一群被称为“枞阳媒鸭”的鸭子悠闲地觅食或嬉闹。枞阳县祥飞媒鸭养殖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钱立祥走在围坝上边逗着鸭子边说:“是法治扶贫保护了当地‘媒鸭’的商标权益,贫困户依靠养鸭能够如期脱贫了。”
         
        实施法治扶贫是安徽省政法机关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钱立祥也因为当地“媒鸭”而与法治结下了缘。如何发挥法治的引领保障作用,找准法治建设与扶贫工作的结合点,护航精准扶贫,让贫困户及其法治意识一起“脱贫”,是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姚玉舟给出的一道命题,法治扶贫由此应运而生,在精准扶贫路上构筑一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脱贫攻坚的“防护林”。
         
        法治需求“触手可及”
         
        “老百姓以前哪里知道商标注册的重要性,有人要把‘枞阳媒鸭’注册网络商标,我们都傻了。”钱立祥说,“媒鸭”是当地特有品种,是家鸭与野鸭杂交繁殖而成,是带动当地上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一旦被他人抢注,等于向贫困户的伤口撒上一把盐。
         
        2014年,枞阳县祥飞媒鸭养殖农民合作社将这个已有700多年养殖史的媒鸭品种进行选育,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致富。2017年年初,福建一家公司准备注册“枞阳媒鸭”的网络商标,一下子让枞阳县老洲镇的“媒鸭”养殖户们陷入不安。
         
        枞阳县政法综治部门了解情况后,立即会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县农委启动维权程序,指导枞阳县媒鸭养殖协会于当年2月成功注册中国国家顶级域名商标和顶级国际域名商标,成功维权,而且还帮助企业申报并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命名,进一步提升了“枞阳媒鸭”的市场影响力,形成“地理标志商标+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200多户近千贫困人口受益。
         
        “通过完善各项法律保护措施,‘枞阳媒鸭’价格也由过去的每只20元,增至每只50元,利润翻了一倍多,销量也大大增加。”枞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武秀清近日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开展法治扶贫就是要根据贫困群众的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法治支持,为精准扶贫全程护航。
         
        在开展法治扶贫过程中,安徽各地政法机关主动下沉,在乡镇街道、村居设立工作站、联系点,派驻工作人员随时提供法律帮助,使贫困群众的法治需求“触手可及”。
         
        潘伟是安徽省委政法委选派到利辛县马店孜镇孙刘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3年扶贫期满的他,今年初再次申请延长3年驻村扶贫。驻村以来,潘伟先后组织召开了35次村、组民主评议会,在他的努力下,无论是贫困户识别、退出,还是民主决策、村委公开,都步入法治轨道,得到村民们普遍点赞。
         
        “法治扶贫就是要在村民们的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潘伟说,如今孙刘村已经实现脱贫出列,现在就是要巩固脱贫成果,“我希望在我离开这里的时候,村民们的法律知识也不再匮乏。”
         
        法治服务“随叫随到”
         
        “幸好帮扶律师挑出了合同里的毛病,不然产生纠纷就麻烦了。”宣城市宣州区孙埠镇合义村党委书记王国平很是感慨,作为贫困村,有“随叫随到”的法律顾问,真是幸福。“以前遇到事情不知咋办,现在凡事都要找律师咨询咨询。”王国平说。
         
        宣州区把法治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法定项目”,组织该区律师事务所与13个贫困村签订《“精准扶贫”法律服务结对协议书》,67名律师先后在所联系的贫困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法律服务活动,为贫困村、贫困户义务提供法律服务,为贫困村产业扶贫保驾护航,为贫困户提供法律服务。
         
        合义村就是宣州区13个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591人。去年,合义村争取35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按照旅游项目要求,村里要修建公厕、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在签订合同前,村里把合同交给结对帮扶的安徽帅奇律师事务所审查。在建设项目合同中,发现两处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律师及时提出具体合理的修改意见,避免了日后的纠纷和损失。
         
        “我们每个月都会在村委会‘坐堂’,为村里和贫困户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帅奇律师事务所律师夏积龙说,结对帮扶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们会通过建立贫困村“法治扶贫”微信群、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法律服务承诺卡等方式,随时随地为贫困村、贫困户在村域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经济发展、山林土地等领域提供法律依据与意见,在征地拆迁、宅基地纠纷、环境污染和妇女儿童、残疾人等民生相关的事项中提供法律援助。
         
        与宣州区不同,铜陵市在乡镇、村居建立“法治超市”作为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法治服务,除了提供矛盾纠纷随时调处服务外,“法治超市”还为群众提供法律知识随意查询、法律咨询随时解答、法律援助随时提供和法律宣传随时进行等免费服务,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法律服务、感受法治熏陶。此外,整合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资源,搭建为每个帮扶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场所、一个法治宣传栏、为每个农民家庭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等载体,全程护航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
         
        法治宣传“近在眼前”
         
        “打快板,响连天,我是普法宣传员。‘法律六进’说普法,兴高采烈走台前……”在宣州区孙埠镇合义村徐夏自然村的村民文化广场上,快板《普法进万家》赢得一阵阵欢笑声。
         
        农闲时间,宣州区“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就会走村串户为村民们表演自编自演的普法节目。
         
        “我们自编的花鼓戏《审鱼》《王婆卖瓜》等普法节目,内容都取材于群众生活,能够让群众产生共鸣,最受群众欢迎。”宣州区“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团长俞德忠说,艺术团把每一场文艺演出,都当成一堂普法课来演,用普法故事教育群众遵纪守法、遇到问题找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事情。
         
        安徽省委法治办法治建设指导处处长聂冬说,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不仅经济相对落后,法律意识也较为薄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增强他们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比如说,一些老人因子女不赡养导致贫困,一些家庭因不注重教育导致子女无法顺利就业导致贫困等。”潘伟说,他不但要对这样的情况开展面对面的法治教育,逢节假日或者恶劣天气,还主动登门看望年岁大的老人,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以此引导村民树立尊老敬老、赡老抚幼、重视教育的法治观念。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安徽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法治讲堂基本达到了全覆盖,随处可见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精准脱贫的措施要求、脱贫领域的典型案件、农村常用的法律知识、法律服务需求……可以说,法治宣传做到了近在群众眼前,加之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法治志愿者定期进村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教育在时空上已经有了足够的密度,让法治“脱贫”有了支撑。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树立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推进。”安徽省委政法委副书记车建军说,用法治视角看扶贫,用法治头脑想扶贫,用法治方法抓扶贫,不仅能让扶贫工作自始至终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而且把法治“基因”植入到群众心中,使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同步“脱贫”,一定会让脱贫的“果实”更加饱满。(李光明 范天娇)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