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8点40分,距离上班时间还有20分钟。官渡区法院的干警已经有序地忙碌起来,速裁法庭的蔡家瑶法官换好法袍准备开庭,关上法庭的赵梦法官打开办案系统浏览今天的待办事项,李曰福法官打电话联系当事人,刘云顺法官和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就绪,开始一天的工作。
今天,官渡法院将迎来一批特别的客人。他们是全国20家媒体的30余位记者朋友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受邀来到官渡法院参加最高法院新闻局组织的“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活动,用镜头带读者朋友看看官渡法院的日常工作。
智能机器人智能又便民
上午9:00,第一位前来诉讼的当事人通过了安检,进入到诉讼服务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暖心大白“优友”,它是云南法院第一位上岗的智能导诉机器人,“优友”颜值高、耐心好,还能回答上万个法律问题,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前来立案的何先生向“优友”询问到:“我要立案”,“优友”便向何先生介绍了立案需要准备的材料,并引导他到法律服务工作站咨询相关法律问题。
跟随“优友”的脚步,何先生来到法律服务工作站,向值班律师咨询立案事宜。为方便群众诉讼,官渡法院与公证处、司法局合作,对前来立案的人民群众专门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由法律援助机构定期按时指派律师开展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及进行法律援助申请初审等,2017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件,接访9600余人次。
在诉讼服务中心自助立案区,有的当事人正在通过智能导诉机查询诉讼须知,有的通过智能叫号机选择选择所需要办理的案件事项,有的通过自助服务平台实现自助网上立案、个人案件流程进度查询、案件受理费计算、开庭公告查询,有的通过智能评估风险平台对案件进行详细风险评估,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诉讼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在立案窗口,刘云顺庭长正在向当事人解释法律问题,审查诉讼材料。经过初步审查,刘云顺庭长当即办理了立案登记,并向当事人提供了案件二维码,可跟踪查询案件进展,整个过程仅花了十五分钟。当事人李先生向前来采访的记者感叹道,“真方便,法院办事的效率太高了!“
首创特邀调解机制速调不让当事人“往返跑”
就在官渡法院里,导诉员正将一位当事人带到明信公证处特邀调解窗口。经询问当事人具有诉前调解的意愿,刘云顺庭长向记者介绍到,这是官渡法院和昆明市明信公证处共同成立的特邀调解机制,具有诉前调解意愿的当事人可由公证处公证员进行中立性调处,最快当天即可拿到调解书,极大地提高了法院的工作效率。
记者跟随立案庭工作人员来到诉讼服务中心的材料接转中心。官渡法院作为全省“智慧法院“试点,从立案阶段就实现案件全程电子卷宗生成,诉讼服务大厅设置“云柜“,通过专职工作人员将材料集中收转,并通过扫描数字化处理,承办法官还可以通过“左看右写“系统提升办案效率并实现无纸化办公。
当记者来到二楼的诉调对接中心,正值李曰福法官在保险纠纷诉调对接调解室正在调解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明信公证处调解员张秋月正在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前来采访的记者对调解案件的过程进行了观摩。
近年来,官渡法院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机构等非诉讼纠纷解决组织的衔接,与公证,保险,工商,商会,证券,医疗,劳动仲裁等组织构建起人民调解室,商会调解室,保险纠纷诉调对接调解室,证券期货诉调对接调解室等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八位一体”诉调对接平台,对诉至法院的纠纷,通过公证调解,特邀调解,行业调解等方式,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
速调对接中心的另外一边便是官渡法院的速裁法庭。蔡家瑶法官正准备开庭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前来采访的记者们便进入法庭旁听庭审,速裁法庭是最先进的数字化法庭,可以实现庭审录音录像,庭审语音识别,左看右写功能。
经过近四十分钟的庭审,审判长当庭宣判,书记员立即制作好法律文书并申请电子签章,十五分钟后,当事人便领到了判决书。本案双方当事人对诉讼焦点争议不大,按照正常的流程,该案立案后,一般会在十五天后安排开庭,最迟三个月内结案,但经过速裁中心的分流机制,立案当天便进入蔡家瑶法官的办案系统,从立案到结案,耗时仅5天。
庭审结束后记者对蔡家瑶法官进行了采访。据了解,官渡法院速裁中心成立于2017年6月,由五个速裁团队组成,按照“1+1+ N”的模式构建,主要承办经过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环节分流出的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速裁中心自成立以来,五名员额法官共计收案2240件,结案1714件,以全院百分之十的人员办理了同期民商事收案数百分之三十七的案件,极大提高了法院工作效率,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王宇)
(原文链接:http://www.legaldaily.com.cn/Notarization/content/2018-03/05/content_7488028.htm?node=7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