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365bet外围网站_365bet手机下载_365bet体育在线投政法网!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贵州普法“水土相服”缘于创新融合

        时间:  2016/2/5 13:30:34  
        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汇聚法治文化精髓
         
        贵州普法“水土相服”缘于创新融合  
         
        走进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养龙司乡堡子合作社,一块木牌映入眼帘: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上世纪50年代初,堡子合作社大生产期间,多名妇女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这与男女平等的宪法精神融合在一起,得到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此后“妇女能顶半边天”响彻大江南北。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司法行政部门引导下,“半边天文化”已由最初的生产劳作融入到普法宣传工作中,进而发展成为化解纷争矛盾、维护一方平安的坚实力量。其实,上述事例仅是贵州省依托“红色文化”开展普法宣传、法治创建,引领平安发展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司法厅厅长吴跃说,作为多民族文化地区,近年来,贵州在推进普法宣传工作中,不但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更尊重与传统民族风俗的有机融合。各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土特色、水土相服的普法宣传模式。
         
        夯实根基
         
        法宣改革 并驾齐驱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
         
        “六五”普法以来,贵州省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推动改革发展相结合,健全完善依法治省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目标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全面夯实依法执政基础。
         
        全省各级政府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之中,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和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尊法学法用法渐成政府部门行为规范。
         
        全省各级各部门结合“走基层”“四帮四促”“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活动的开展,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社区、单位”创建活动,有力地服务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六五”普法期间,贵州省受全国普法办及司法部通报表彰两个先进城市、14个先进县(市、区)、17个先进单位、6个先进普法办、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居委会)35个。
         
        主抓源头
         
        明晰主体 权责相应
         
        2014年以来,贵阳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法制局、市司法局、市委党校联合印发《关于通过各级党校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培训工作的通知》,强化党校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进一步增加党校各个班次的法制培训课时,使领导干部学法成为一种常态,并通过不断创新培训和教学方式,突出全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培训的实际效果。
         
        “我们要坚持把‘关键少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普法的关键环节来抓,要使领导干部真正普遍具有自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只要领导干部做榜样、带好头,全社会就会释放出强大的法治正能量。”贵阳市司法局局长石光明说。
         
        “六五”普法以来,贵州省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在推进依法治省中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据统计,2011年以来,该省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759期,培训领导干部13.35万人次,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着增强。
         
        随着“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始终把学习好、宣传好宪法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首要任务来谋划。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宪法宣传活动,切实营造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的宣传氛围。去年以来,省司法厅厅长吴跃以《弘扬宪法精神 推进依法治国》为题,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巡回宣讲宪法22场,为全面开展学习宪法活动起到助推作用。
         
        拓展范畴
         
        精准普法 点面结合
         
        去年12月4日,贵州省纪念首个国家宪法日少数民族法治山歌比赛在黔东南州台江县拉开帷幕。
         
        黔东南州司法局局长李本山介绍说,参赛队利用不同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演唱了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法治山歌,以歌说法的形式让群众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
         
        此外,还有黔南州荔波县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瑶山瑶族乡拉片村。在法治创建中,当地坚持探索把本民族古老的族规族约与现代法律法规相融合,初步展现了新时代瑶族人学法、知法、守法的新形象,目前该村已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这些都是该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的缩影。据了解,“六五”普法期间,贵州省着眼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根据不同对象人群的实际和特点,加强对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青少年、农民工等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大力推进“法律六进”,找盲点、填空白,普法宣传做到“点面结合”全覆盖。
         
        针对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每年有近百万农民进入城镇生活的实际,省司法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农民工、新市民为普法对象的“走向城市之路”法治宣传教育系列活动,让农民工享有同等法律服务,提高农民工、新市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针对大中型国企、民企、中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各地组建律师服务团进工业园区、进厂房,进行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企业职工的法治观念,推进了依法治企,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创新载体
         
        挖掘优势 整合资源
         
        为提高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贵州省司法厅与电视台联合打造了一个流动的调解室——“人民调解大篷车”,深入矛盾纠纷第一线,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并同步录制《调解大篷车》电视节目,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真实展现矛盾纠纷现场调解全过程,达到以案释法、宣传法治、促进和谐的效果。节目播出后很受观众喜爱,成为贵州省内同一时段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贵州省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传统民族节日、花灯、相声、小品、快板、民族歌舞中,通过建立QQ群、微信平台、微博普法平台,举办法治灯谜会、有奖竞猜,以及制发普法挂历、信封、环保袋、纸杯、电话充值卡等,让群众在润物无声中学习常用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吴跃说,挖潜本土文化精髓、融汇法治文化内涵、引领平安建设发展,自“六五”普法以来,贵州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中的基础作用,在全社会强化宪法精神,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法治贵州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王家梁 袁萍)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