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和以信息化为依托的“阳光法院”建设领跑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和“民生检察”做法走向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和“一村一警”经验享誉全国;法律援助村村通和律师驻村居免费法律服务做法推广全国……
翻开近年来安徽平安建设的创新目录,这些走向全国的“安徽经验”折射着安徽在平安创建中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信心和豪情。自开展平安建设以来,尤其以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的战略部署,安徽政法综治战线咬定这一目标不放松,认真履职尽责,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实现了全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平安建设工作连续6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张优异的“成绩单”
这里有一张安徽政法综治工作的成绩单:
--政治大局持续稳定。全省没有发生暴力恐怖犯罪和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的事件。
--社会治安形势良好。命案10万人发案数连续5年保持全国最低水平,破案率连续9年上升,基本实现命案全破;8类严重暴力犯罪连续5年下降;刑事发案总量去年实现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群众安全感指数在调整调查方法后连续4年上升;全省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突出治安问题得到及时整治,多发性、可防性案件逐年下降。
--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更加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有效运转,全省96%以上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民转刑”案件持续减少,群体性事件连续10年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数占全国总量比重持续保持低位。
--公共安全保障有力。各级各部门安全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维护。“十二五”时期,安徽各类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率保持全国低位,其中道路交通、火灾事故的起数、死伤和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下降趋势,全省没有发生特别重大公共安全事故,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平稳可控。
--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依法治省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公安改革不断深化,法治对平安安徽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平安建设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理的理念和机制不断强化,法治在解决突出问题中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彰显,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平安建设法治环境更加良好。
--保障措施明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各项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和机制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显着增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级政法综治工作力量逐步增强,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综治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健全落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最大限度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是我们综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徽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说,通过多年来不懈努力和精准发力,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统筹部署开展了实有人口治安管理、社会面治安防控、行业场所治安防控、枪爆危化物品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大调解、“虚拟社会”治安防控等“六大防控体系”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又提出推进全省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及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等“六张防控网”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
一份厚实的“平安经”
作为安徽政法综治工作的“操盘手”,徐立全对安徽综治平安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出了答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广大政法综治干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安徽对平安建设工作设定了“九个必须”关键词:第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建设美好安徽、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第二,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三,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对平安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平安建设中的难题,不断提高平安安徽建设法治化水平。第四,必须坚持民意导向,自觉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以民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努力建设群众追求、认可、满意的平安安徽。第五,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坚决防止各类风险聚积扩散,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第六,必须夯实基层基础,整合各方资源,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基层政法综治队伍建设,坚持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筑牢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第七,必须树立“数据文化”理念,深化科技运用,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推动形成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第八,必须不断健全、严格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坚持采用评估、督导、考核、激励、惩戒等政策措施,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确保深化平安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第九,必须不断深化对平安建设工作规律的认识,积极推动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等各方面创新,着力完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切实解决影响平安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综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我们还有一支忠诚可靠的政法综治干部队伍。”徐立全说,抓好平安建设工作的核心是人,各级政法综治干部充分发挥好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成绩赢得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一张多彩的“和谐图”
安徽的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持续增强……以平安为主色调的“和谐图”不禁让人纷纷点赞。
为让这张“和谐图”更加多彩,今年10月22日和11月25日,安徽省委先后两次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安徽省“十三五”时期防控体系的基本框架蓝图初现,基本框架可概括为“一个龙头、两个目标、三个水平、四个重点项目、六张网络”。一个龙头,即以公安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两个目标,即影响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得到有效遏制,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三个水平,即着力提高防控体系建设的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四个重点项目,即“专职治安辅助力量、视频防控系统、治安卡口、网络社会管控平台”等四个重点项目;六张网络,即“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等六张防控网。
“深化平安建设,组织领导是保证,责任落实是关键。”徐立全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把平安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摆到平安建设全局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公安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