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办案不仅关涉司法权威,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计。如果案件积压、不及时审判,直接影响的可能是一家企业的生死、一个家庭的幸福。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基本事实:近年来,法院受理案件数连年攀升。今年1至10月,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比去年上升22.1%。面对汹涌而来的案件和捉襟见肘的审判力量,如何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扬中法院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是: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强化外部的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深化审判机制改革
焕发新活力
为有效缓解审判压力,提高案件审判执行质效,扬中法院深化审判机制改革创新,在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和审判方式方法上作了有效的探索。
扬中法院以新坝人民法庭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建立以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为主体的案件审理工作机制,赋予法官办案主体地位,通过完善审委会工作机制、建立法官会议制度、落实院庭长办案责任制等,有效解决案件密集、审批环节多、一线审判力量不足等诸多矛盾。截至10月,新坝法庭庭长栾汉勤亲自担任主审法官办理案件80余件,并主动承办疑难、复杂和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坝法庭“案多人少”矛盾。今年以来,扬中法院审判委员会仅讨论了2件依法提起的再审案件,讨论案件数为历年来最少。
同时,扬中法院还着力审判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在刑事审判庭大力推行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对进入法院诉讼程序的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实行繁案精审、简案快办;为婚姻家庭纠纷当事人量身定制“离婚案件当事人必答48问”,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逐步尝试“类型化”审判、“要素式”庭审,“格式化”文书改革工作,以促进审判活动公正、高效开展;建立了医疗、交通、婚姻家庭纠纷先行调解等诉调对接机制,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
■优化审判资源配置
激发生产力
“与其他地区相比,我们案子不算多,法官未必少。根本的问题,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司法效率和效能不高,司法产出不足。”扬中法院院长汤国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显然不是单纯增加法官人数,而是要眼睛向内,调整人员结构,充实一线办案队伍,挖掘审判资源潜力,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和效能。”
由于经济发展态势、立案登记制改革等多种原因,今年新坝法庭收案呈爆发性增长,案多人少矛盾最为突出。3月以来,新坝法庭按照“1+1+N”的模式组成审判团队,每个团队由一名资深法官作为主审法官,并配备一名法官助理和两名或一名书记员作为审判辅助人员。送达文书、调查取证、调解、裁判文书草拟等这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都由法官助理来做,法官只专心负责审案。在团队作战模式下,主审法官月平均结案数较以往增加了一倍以上,最高月结案数达60件,相当于改革前的3倍。
团队审判模式的确提高了审判效率,为进一步缓解新坝法庭“案多人少”压力,扬中法院党组决定在现有的4个审判组合情况下,新增一个审判团队,由原来民间借贷审判团队的法官助理柯巍担任主审法官,专门审理家事纠纷案件,将原本在研究室工作的具有审判资格的助理审判员丁翠竹调至新坝法庭担任法官助理,并将今年新招录的一名公务员和一名聘用制书记员优先安排到新坝法庭,确保新坝法庭审判团队人员配齐配强。
同时,为用好现有人员编制,政治处还逐一深入各庭、室开展人员配置情况调研,科学合理地评估各庭、室的工作量,动员部分具有审判职称、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到审判一线办案,优化和整合审判资源,充实审判一线力量。2014年以来,先后招录公务员11名,遴选法官1名,其中9名干警被安排到审判一线工作。今年以来,共调整干警22名,有效提高了司法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注重青年法官培养
增强战斗力
9月2日上午,在扬中法院第二审判庭,民二庭青年法官王祥远独任审理的庭审观摩活动正在进行。部分审委会委员、全体青年法官旁听了庭审,庭后审委会委员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点评。此次庭审观摩活动是法院培养青年法官提升司法能力的一项举措。
对青年法官的培养决定着一个法院将来的发展和战斗力。多年来,和全国其他基层法院一样,扬中法院法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突出。全院45岁以上法官占法官总数的近三分之二,30岁左右青年法官约占三分之一。如果既要考虑解决法官队伍断档问题,又要考虑今后案件数量上升后对法官人员数量扩大的需求,那么从现在开始,在未来几年中,法院应当逐年有计划地培养或引进部分法官后备人员,才能形成一支法官数量充足、年龄结构合理的法官队伍。
2011年以来,扬中法院陆续招录了近20名青年干警,为使这些青年干警很快进入角色并在审判岗位上迅速成长,法院采取了一系列培养措施:如率先在镇江市法院系统开展青年法官导师制,由中、老年法官对青年法官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通过开展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比、青年论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以及实行轮岗交流、基层磨砺、建立健全竞争择优选拔任用青年人才机制等。近3年来,扬中法院先后有13名青年干警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占一线办案法官总数的35%。
如今,青年法官已逐步成为法院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了全院40%的办案任务,90%的调研任务。去年,法院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王祥远、林星、崔沈文等3名青年法官脱颖而出,被选拔任用。在2014年度年底考核中,黄云娣、邵倩雯、林星等3名青年法官因业绩突出,被表彰为办案标兵。
■推进纠纷源头治理
提升公信力
越是案多人少,越要重视预防和减少各种纠纷,后者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源头上解决人案矛盾的治本之策。
为此,扬中法院出台了法官定点联系社区制度,按照1名法官对应1至3个社区的比例,实现法官对所辖社区的全覆盖。
民二庭庭长曹顺贵是西来桥人,自从与西来桥镇幸福社区结对后,每月都定期到该社区,及时排查并处置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加强普法宣传。前不久,该小区201室的王某家卫生间由于浴缸下水道安装不当引起渗水,使得101室的崔某家房间吊顶和墙壁受潮而膨胀,双方产生纠纷,社区干部多次调解未果。无奈之下,社区主任联系了“社区法官”曹顺贵。曹顺贵立刻奔赴现场进行勘查,针对此类纠纷宣讲相关法律规定,并召集双方进行了当面调解,使得一起即将对簿公堂的邻里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为把“社区法官”工作落到实处,扬中法院还统一印制了“社区法官联络卡”,载明“社区法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方便群众随时联系法官,寻求法律服务。同时丰富“社区法官”工作职能,不仅负责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开展法制讲座、参与社会管理、巡回法庭等,还主动走访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指导和帮助社区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今年以来,“社区法官”共调解纠纷40余起,接受法律咨询256人次,筑牢了综治维稳“第一道防线”,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