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坚守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 赵晓敏
21年前,一个7岁的小姑娘,看着电视机里的大盖帽,郑重向家人宣告:我以后要学法律!从那时起,一个模糊的法律梦就此根植!
15年前,一个13岁的少年,在老师拼命灌输北大梦、清华梦的时候,坚定地表示:我要考中国政法大学!从那时起,健全中国法治、填补法律空白成了她心中崇高的责任!
9年前,一个刚满18岁的女孩,如愿地走在法大的校园,因为《国家公诉》中叶子菁齐耳的短发、干练的检察制服、闪闪的检徽而激动不已。从那时起,刚正不阿、带着人性关怀的检察官成为她唯一的职业目标!
3年前,我如愿来到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站上公诉席的诱惑让我激动不已。制作结案报告、提讯嫌疑人、外出取证、跟着承办人出庭支持公诉,就连归档订卷都让我热血沸腾!
半年后,我被调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承办组,几乎每个案子都有二三十本卷宗,繁重的工作渐渐磨去了初始的激情。一个涉众诈骗案,按照法律规定,要在收案后三天之内给遍布全国的264名被害人邮寄权利义务告知书,为确保每个被害人都能得知案件进展,我需要按照卷宗里记载的电话逐一核对地址。晚上八点多,“您好,我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的……”“你有病啊,你们这些骗子要是再给我打电话,我就报警!”“您好,我……”话还没说完,电话那边已经传来嘟嘟的声音,这是今天第六个说我是骗子的人!看着满桌子的信封和告知书,我哭着给爸妈打电话,“我干嘛非要留在北京啊,我加班工作,还要让人家指着鼻子骂我是骗子!就算你们给我买房子交首付,可我连房贷都还不起,我现在就能看到十年之后自己的样子!”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优秀的书记员,但我却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再也找不到北京曾带给我的那份古朴和包容!
爸爸叹了口气,“爸爸没有你那么多的想法,我只想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法官,只想我办的案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爸爸的话让我陷入沉思。20年前,他放下粉笔,离开讲台,在法官奇缺的年代成为了乡镇派出法庭的一名法官。整个法庭一共四个人,两个常年病假,只剩下忙于事务工作的庭长和他。小镇辖区13个村屯,每年200多起案件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没有书记员,爸爸就让妈妈下班后,穿上借来的制服冒充书记员跟他骑上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下乡取证。没有电脑和打印机,唯一的手写油墨印刷机坏了,我们一家三口就趴在铺满案卷材料的地板上,用钢笔誊写着几十份急着发出的判决书。一个赡养案子,老人瘫痪在床没法参加庭审,爸爸就把法庭搬到老人家的炕头上,一边骂着不孝的儿女,一边居然就调解结案了!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司法环境,程序违法,诸多不规范,却没有一个人因为不满爸爸的审判上访,没有一起错案!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镇法官,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用最朴实无华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司法为民,什么是兢兢业业!我为自己的迷茫和抱怨汗颜……
一天晚上,处长走进我的办公室,“你每天把自己埋在案件里,跟一个办案机器有什么区别?你来检察院就是为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书记员吗?”是啊,我的锐气和锋芒呢?我的骄傲和自信呢?我从儿时就不曾动摇的梦想呢?我开始反思。
2013年初,我独立承办案件,开始探索自己的办案模式,以及与当事人沟通的模式。我利用自己比较有亲和力的特点,以温和的态度与嫌疑人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尽量满足他们案件以外的要求。借调到市院的半年,让我在一个更宽广的平台鸟瞰全市公诉工作,全新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小匣子中舒展开来。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重燃了对公诉工作的热爱。“大妈,事情已经这样了,你们老两口还带着小外孙,也别太上火了,自己注意身体。”“姑娘,这段时间给你们添麻烦了。大妈跟你说说话就觉得心里痛快多了,我手里攥着一把欠条,都是别人欠我闺女的,我找了好几个地方的法院,都不给立案!要是他们能像你这样跟我讲讲理,我也就不这么心寒了。”对于一个因为女儿涉嫌合同诈骗而急白了头发的老人,我能做的只有听听她无奈的倾诉,提供给她一点案件之外的法律咨询。“把手上的印油擦擦吧,别蹭身上。”我在接过纸巾的嫌疑人眼里看到了一份感激。“这是你上次让我帮你从老家要来的孩子的照片,只能给你打印版的,照片不能带进去。”嫌疑人眼里噙满泪水,沉默许久。和缓的语气,一张纸巾,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深陷囹圄的嫌疑人感受到一份尊严、一份关心,并不是所有的嫌疑人都是十恶不赦,并不是所有的庭审都要剑拔弩张。被害人一句谢谢你们,被告人庭审后深深的鞠躬,当事人彼此真诚的谅解,点滴的细节让我深深的意识到,惩罚并不是刑罚的根本目的,维护公平正义,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才是一名检察官崇高的使命!
这时,我的腿开始频繁疼痛,被诊断出双侧股骨头骨髓水肿、骨质分布不均匀、滑膜炎,用医生的话说,两块本来已经糟了的骨头泡在有炎症的水里,罹患股骨头坏死的机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从那时起,我不能再爬山,不能跑跳和负重,三伏天两条腿也是冰凉的感觉不到体温。如果真的股骨头坏死,一个二十八岁的女孩,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天塌了。爸妈的鼓励,师长的关心,让我开始积极治疗,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只为了延缓股骨头坏死的时间。也是在这个时候,一直陪伴我七年的人,用自己的坚持打动了我和我的家人,我有了自己的家,虽然成都到北京的距离阻隔了我们太多的相聚,但心里的温暖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为了不让身体影响工作,我上班时间尽量提高效率,不想别人把自己视为病人怜悯,我努力工作证明自己,能自行补充侦查的就不退回公安机关,能结案的绝不延长,办案中积极释法说理,争取每个案件的处理都能得到被害人和嫌疑人的认可与理解。在完成案件之余,我成功的申请并结项了国家检察官学院的课题。我重新拾起了自信,就算身体不好,我一样可以跟其他人完成同样数量的工作,就算爱人不在身边,我一样可以很好的生活。
2014年4月底,我离开了我热爱的公诉岗位,被调到法律政策研究室。我从未想过会离开公诉部门,不能办案,不能出庭支持公诉。知道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哭了,不管我再怎么努力,在别人眼里我始终是一个被怜悯的累赘,一个可能随时不能工作却又占着位置的定时炸弹。可是我只能选择服从。在适应的过程中,院领导、处室领导给予了我莫大了鼓励,我慢慢找到了自己调换岗位的意义,事实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糟糕。我开始梳理在公诉工作时的想法和发现的问题,让自己慢慢沉淀,跳出案件本身反观公诉工作。研究室人员紧张,在主任的合理分工下,大家各司其职,互为补充,一个融洽和谐的集体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舒心和温暖。作为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人,我尽力承担下我能完成的工作,努力像其他同事学习新业务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研究室,作为综合业务部门,要协调全院的调研工作,要与上级院主管部门沟通,工作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工作理念的转变,新的工作新的体验,我开始庆幸这个变化的发生。为了让自己的法律语言专业背景更好的应用于检察工作,促进公诉工作的规范化,我开始梳理近几年的公诉法律文书,积极申请课题,力求在检察业务信息公开的初始阶段,为提升我院执法公信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我比在公诉时更忙,加班的频率也更高,没有那么多时间跟老公煲电话粥,没有那么多时间陪爸妈视频,身体也还会不舒服,但我却不再抱怨,也不再质疑,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即使不再是公诉人,我依然热爱我的检察事业,依然坚守我的检察梦。
梦想的确立只需一时冲动,梦想的实现却要一生奋斗!激情渐渐退去,梦想渐渐清晰,我开始在平凡的工作中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圆梦路。没有了儿时“填补法律空白”的自傲,也不会再为繁杂的工作轻言放弃。践行和谐司法,作一名有血有肉、带着人性关怀的检察官,就是我,一个80后检察官将用一生坚守的检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