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办案压力,法官要实现自身价值,就要有法治的信仰;要有为民的情怀;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学习的劲头。
近年来,法院案多人少成为常态,立案登记制开始实施后,法院受理的案件继续呈现上升趋势,法官的工作压力会越来越大,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怎样斩断荆棘、克服困难,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一是要有法治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说,“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而现在,现实的环境与法治社会存在很大的差距,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每个人都要永葆法治的信仰,崇敬法律、敬畏法律,弘扬公平正义精神,用我们的工作质效、细节和态度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改革现在是“船到江心”的时刻,是更需要齐心摇桨向前的时刻,此时也更加需要法治的信仰来指引方向。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就是要扎实地办好每个案件,保障案件质量。
二是要有为民的情怀。保障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核心就是为民,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为民就是以当事人为本,办好每个案件是法官司法为民的具体表现。提高办案效率,提升办案质量,坚持公正办案、依法办案、文明办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民还体现在对当事人的尊重。当事人来法院办事,他们很看重的一点就是法官的态度。法官的劝导、调解更加耐心一些,对他们的境况更加关心一些,让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他们就更能听得进法官的话,也更能接受裁判结果。“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当事人说法官好不容易,但“公道自在人心”,只要我们的工作到位、沟通到位、说理到位,提升司法的公信力还是大有希望的。
三是要有吃苦的精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面对逆境,心有胆怯是正常的。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艰难困苦可以激励、磨砺一个人的心智,激发一个人的内在潜能,对逆境的体验往往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同时,在困难面前,调整心态、正视困难、克服胆怯是非常重要的。佛家说,面对困难和逆境,要能顺应、能包容。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看到希望。启功先生说“愁也一天,喜也一天”,愁苦无用,不如保持积极的心态。
四是要有学习的劲头。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司法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哪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习能力。有没有学习的习惯、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关键。相互之间的发言讨论也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建学习的微信群,就是为了提供相互交流、启发的平台。当然作为需要丰富经历的法官,学习不能囿于法律,还要学习人文、自然,从历史、文学等经典作品中感悟人生、提升修养。并要学以致用,更好地体察当事人、分析案件,在审判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毛煜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