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是件笨重的事
北铁法院 钟莉
在柴静的《看见》里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她说,“把一杯水从桌上移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长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胡适说过做事情要‘聪明人下笨功夫’,我原以为下笨功夫是一种精神,但体会才知,笨功夫是一种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读到这段话,我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也似乎隐约明白所谓的“笨功夫”其实并不“笨”,而所谓的精确,其实考验的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态度。
说起立案庭,我脑中便浮现一幅简笔画:亲切睿智的刘庭,敬业知性的陈姐,学贯中西的王然大哥,能说会道的姬园姐,敦厚正直的武兄,娇小玲珑的小曹,憨厚可爱的东东,还有我。在这里,我们是同事,更是朋友抑或家人。虽然庭里只有八个人,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大家却始终同舟共济,配合默契,繁而有序。在人们微笑的脸庞上,在安慰当事人家属的亲切话语中,在搀扶老人的温暖手臂上,在不厌其烦的答疑解惑间,我感到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热情乐观,恪尽职守,不知不觉间,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热爱感早已在我的心田扎营停驻。
入庭没多久,我便做起了王哥的立案小助手,除了打字录入复印等“边缘业务”,王哥还传授我“核心业务”独门秘诀。每来当事人,王哥会递给我一份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带我分析把握立案标准,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我看到一名不急不躁、踏踏实实、热情为民的司法工作者形象。随后,刘庭便给我们年轻人搭建了独立立案锻炼的平台,随着立案工作的逐步上手,我越来越体会到“精确”二字的内涵。平日工作中,我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审查当事人提交的材料是否达到立案标准,只要有管辖权、材料符合要求,剩下的就是一些细碎活,如让当事人在各类表上签名、在系统内录入等。其实,录入看似不用动脑筋,但越细的活对精确的要求越高,出错的可能性也越大。好几次,我弹指一瞬间,多字少字,录完也没仔细核对,造成了诉讼主体不对,给下一步的法院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苦恼反思中,回忆起当小助手的那段时光,我每次录完,王哥会让我再检查一遍,甚至在我检查完的基础上他再看一遍,那时我心里感叹王哥真小心谨慎,还说笑间问起王哥的星座,看是否印证了“处女座”(完美主义者)的猜想。现在自己有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才深刻体会到一名法律人所需的严谨与应承担的责任,一个小的失误都会影响全盘。
其实,“精确”需要的是我们摒弃“差不多先生”的精神,抛弃“大概可能应该”的模糊说辞,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细致认真不懈的追求。也许“精确”是别人眼中的“太较真太笨拙”,但在我心中却有对精确的新定义:不用“这么一点儿错误”来放松自己,也不用“何必这么较真”来安慰自己,不放松对职业审慎的态度,不让疏忽一次次重现,不使筑起的认真之墙被一点一点地侵蚀。
精确是件笨重的事。司法工作中,精确是法官们对案号的再次确认,对当事人信息的准确核对,对判决书格式的统一,对裁判文书的再三校对。而这一切都是法官用自己的“笨功夫”去印证精确,去践行为民服务的主题,去实践对人民的司法承诺。也许一个错别字影响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但是却会影响人民对法官、法院甚至司法形象的打分。
“精确是件笨重的事,让我们用笨功夫创造精确”,而我,以此言与所有的法院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