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建设不仅能够减轻法院干警的工作压力、提升司法服务的质量,还能够让司法裁判更加公正透明。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评价报告和第三方评价报告均显示,全国智慧法院已初步形成。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一头连着法官、一头连着群众,无异于一次法院司法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智慧法院建设评价报告(2017年)》显示,部分地区法院网络信息化创新发展向全国辐射。75.6%的法院支持网上立案,52.3%的法院支持网上缴费,76.3%的法院支持电子送达,35.1%的法院实现案件相关通知和文书电子送达。
近些年,“案多人少”是不少法院面临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和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叠加效应之下,某些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收案数甚至翻倍增长,繁重的工作的确让不少法院不堪其负。尽管办案任务量持续增长,但是法院的办案经费和人力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加之成熟法官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现实性问题都要求法院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内在的办案潜力。
司法审判除了核心的裁判执行程序之外,还包括立案、收费、送达、通知等多项法定程序,这些法定程序的履行都能体现法院的司法服务质量,甚至直接影响司法公正,如果法院干警的大量精力都耗费在这些非核心程序,那势必会牵扯裁判执行的精力。随着依法治国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群众对司法服务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具体而言就是群众希望司法服务越来越便捷、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公正,但是法院干警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如果仅依赖无限制透支法院干警精力的方式来提升服务质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关键是司法服务的质量无法保障。
当法院的工作遇到了提升瓶颈,当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服务需求与有限司法资源之间出现矛盾之时,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技术力量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则势在必行。建设智慧法院就是让那些需要人工的事务性、重复性工作由机器承担,信息化的手段能够克服人精力有限、可能出错的缺陷,能够达到快捷便利准确且有迹可查的效果。智慧法院建设不仅能够减轻法院干警的工作压力、提升司法服务的质量,还能够让司法裁判更加公正透明,网上办案系统能够让法官轻松查找类似判例,能够发现相同当事人的其他关联案件,还便于监督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通过庭审网上直播和裁判文书上网,法官办案真正实现了“阳光操作”,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得到提升。
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是依法治国、司法改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基于法院系统工作实际作出的务实举措。尽管全国智慧法院已初步形成,但是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推广成熟经验,及时纠正不适当、不适宜的做法,不断加大对法院干警的培训力度,扩大宣传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让法院干警以及群众了解智慧法院建设的紧迫性和务实性。(刘 勋)
(原文链接: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8-05/04/content_13851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