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本报通讯员 邢媛媛
短发浓眉,腰背笔挺,炯炯有神的眼里透着果敢和刚毅,白色短袖衬衫左侧别着一枚鲜红的党徽。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大调解中心见到首席调解员张跃勇,一位戎装19年、经过战火洗礼、荣立过三等战功的退役军人。
“干调解不容易,有时还要受些委屈,但只要群众和睦、社会和谐,我觉得就有意义,苦点累点也心甘情愿!”张跃勇说。
“从国防前线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张跃勇不改初心,擦亮党员身份,始终走在服务群众最前沿。”高淳区司法局局长王玉华夸赞道。
张跃勇骨子里透着军人的坚强与执着。1997年转业到高淳区司法局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1年来,依法主持参与调解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1673件,调解成功率98.7%以上,避免民转刑案件110多起,制止群体性事件130多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化解百姓纠纷的“公正判官”。
前不久,他被江苏省司法厅和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表彰为“江苏最美退役军人调解员”。
“作为首席调解员,找张跃勇的大都是疑难复杂的要案。”高淳区司法局副调研员汪兵玉告诉记者。
为调解一起因裁员停发工资诱发的非因公死亡案件,张跃勇做了大量工作,并就履行劳动合同咨询了劳动仲裁专家。
死者章某的家属认为,章某在公司辛苦工作十几年,因为突遭裁员,单位不给任何说法就停薪,迫于无奈才选择轻生。公司却认为,章某自己跳楼与公司无关,不愿意承担责任。章某的十几位家属与公司人员唇枪舌剑,章某的弟弟激动得拍起了桌子。
张跃勇一看苗头不对,赶紧拉走章某的弟弟,安抚其不满情绪。面对死者家属拉出的长长的赔偿清单,张跃勇带领调解小组“磨”了一下午,剥离了法律不支持的项目金额。“我们依法办事,调解方案也要于法有据。”张跃勇耐心向公司解释说,章某正值壮年,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考虑抚慰金说不过去。一番法理情交融的话语,让企业负责人最终签订了调解协议。
“调解中了解当事人的诉求,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穴位’。”张跃勇认为,调解如同点穴,寻找问题症结很关键。
“调解纠纷没有时间和场所的约束,他是战斗在调解战线上的‘拼命三郎’。”高淳区司法局大调解中心主任杨谨溪说,张跃勇传承部队优良作风,24小时随时在线待命,节假日不休息,守护了千家万户的和谐与安宁。
“新时代对人民调解员的能力素质有更高要求。”张跃勇坦言,调解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调解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去年国庆节前夕,一对云南打工夫妻发生口角,妻子将丈夫打死后跳楼自杀。事发后,双方40多位亲属从云南来到高淳,到政府多个部门讨要说法。
在与夫妻双方亲属交流过程中,张跃勇了解到,男方有位长辈在家族中声望很高,当兵时曾参加过边境作战。张跃勇决定先从他入手做工作。
“我们当初参军是扞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边境安宁,如今退役回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责无旁贷。”张跃勇释法明理、晓以大义,让这位老兵十分信服,当场答应回去劝说大家依法办事,配合公安机关尽早结案。经过两天共同劝说,双方家属作出让步,同意调解,停诉息访。
“退役军人以老兵身份引导百姓依法依规反映诉求,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张跃勇说。
“张跃勇潜心研究调解业务,做好传帮带。”高淳区司法局大调解中心专职调解员葛兰香说,张跃勇利用休息时间编写了《高淳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手册》等模板,下发各个乡镇(街镇)调委会,按期辑结出版《高淳区人民调解案例选》,并为每一则案例撰写案例点评。积极推动上海政法学院在高淳区人民调委会设立培养教学实践基地,邀请学者专家“走进家门”参与学术探讨和实务解惑。
“百姓和睦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化解矛盾纠纷靠的是吃苦耐劳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张跃勇总结道。
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21年调解路,张跃勇足迹遍布淳城大街小巷、乡村的田间地头,将“狂风暴雨”调成了“和风细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先进个人、江苏省人民调解能手、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证书,见证了张跃勇把为民责任扛在肩上的不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