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患有腰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但他宁可站着开庭也不失约于当事人;为了让当事人尽快拿到裁判结果,他咬紧牙关坚持半蹲着写判决却从不喊一声累;面对身体的病痛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依旧保持平易近人、笑声朗朗,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黄牛”似的好法官,却在最好的年华离开了我们。2022年9月9日凌晨1时39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员额法官杨长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46岁。
杨长春,1976年出生,法学硕士,1998年参加工作,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一级法官。他长期坚守在审判执行一线,自2013年5月担任审判员职务以来,他承办诉讼案件2149件,均为经过繁简分流之后较为疑难复杂的案件。
巧思善为,他一心为民促调解
2009年11月入职江南区法院的时候,杨长春已经33岁了,和其他同时进入法院的应届毕业生比起来,他就是一名资深的“老大哥”,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更能深谙纠纷案件中的人情世故,对待当事人也多了一份同理心和包容心。
在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中,原告是一位来自四川农村的建筑工人,在测量相对水平标高时,因正在该工地楼上施工的被告公司木工班的施工员操作不当,其被坠落的方木击穿安全帽而致头部受伤,后经鉴定“构成二级伤残等级,大部分护理依赖”,原告为此诉至法院主张81万元赔偿款。
面对双方当事人较大的争议,杨长春在了解案情后,多方奔走,积极与当事人沟通协调,希望尽量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于双方分歧过大,当法官助理建议还是下判决尽快结案时,杨长春却坚定地说:“这个案子非调解不可,如果调解不成,伤者可能还要经历二审甚至执行程序,对于我们来说是结案了,但是当事人等不起。”
于是杨长春通过走访、约谈、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双方当事人不厌其烦地“磨嘴皮”,最终促成原告与被告达成和解协议,由被告在签订和解协议当日一次性向原告支付80万元赔偿款,使原告后续的治疗费用得到保障。
“只要案件有调解的可能,杨哥会一边耐心听取当事人诉求,一边尽心解释相关法律,从头到尾没有丝毫不耐烦。”法官助理蒋环宇说。平心而论,手上总有办不完的案件,有时难免让人急躁。但同事们都说,杨长春的脾气真是好,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案件和什么样的当事人,他总能保持耐心,从未见他发过火、动过怒。“一大早就开庭,过了12点还在调解,说实话,我在旁边都着急了,可一看他,依然镇定自若,甚至语速都没有任何变化。”书记员莫家恒说。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官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杨长春的肺腑之言时常激励并鼓舞着年轻同事。在他看来,法官不仅只是一份职业,更是公平正义的扞卫者和守护者。每个案件都连接着社会的神经,代表着当事人的信任,力促案结事了人和,是他作为人民法官的责任与担当。
满怀温情,他默默奉献甘当“燃灯者”
在面对有困难的当事人时,杨长春所展现出来的专业精神和司法温暖常令老百姓赞不绝口。
2022年3月,一封特殊的“请求信”寄给了杨长春。寄信的钱大爷是一起相邻关系纠纷案的被告,但因身体不适无法出席届时的庭审,遂写了这封“请求信”,并在信里附了疾病证明。
原来,原告李大姐与被告钱大爷因卫生间长期渗水问题一直协商不下,便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杨长春综合考虑了案情及被告的身体情况,决定前往纠纷现场审理案件。在征得原、被告双方同意后,开庭地点定在了被告钱大爷家中。
杨长春到现场后并未急着开庭,而是先实地勘查了原、被告家里渗水的情况,并不顾身体病痛攀高伸手触摸渗水的天花板,仔细查看渗水点情况。
随后他组织原、被告双方围坐桌前,从法理上根据现场排查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同时在情理上引导双方权衡利弊、相互让步,妥善处理邻里关系。最终在杨长春的调解下,双方和平地达成了调解协议。“感谢法官让我感受到了司法的公平和温暖。”庭审结束后,钱大爷激动地说。
在同事眼中,杨长春像一个细致温暖的“老父亲”。
杨长春的办公桌面,所有物品都摆放得工整有序,桌子周围被叠放的一垒垒案卷、法律类的书籍和记录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层层环绕着。椅子上放着各式靠垫和抱枕,无不提醒着他深受腰椎伤痛的困扰。
杨长春生前的办公桌
“虽然平时办案和开庭很忙,但是杨法官经常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他对后辈们从不摆架子,时常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现在还觉得他只是休假了而已,很快就会回来的。”回忆着与杨长春朝夕相处的点滴,同事们都红了眼眶。
带病坚守,他诠释“硬汉法官”的担当
初识杨长春法官的人,可能不会联想到“硬汉”这两个字。
长期伏案工作,几年前40岁不到的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连久坐都成为了一种奢侈。为了不影响结案进度,他不得不采用站着、或者半蹲的姿势写判决,即使稍坐,也需要垫上层层靠枕。有时碰上开庭,腰疼得实在厉害,他就全程站着,伏在审判席上开庭,只为了不让当事人因为案件改期而多次往返法院。即便如此,当事人、同事们没有听到过他喊一声累。
“那一年我还在民一庭,有一个案子需要到湖北随州开庭,长春坚持带病跟我去,转了三趟火车才到,在火车上他坐不了,就一直站着。等开完庭要返程那天,因为退房早,他就只能躺在火车站广场的石阶上候车,现在想来觉得很对不起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圩法庭庭长路纳感慨万千。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支撑高强度的审判工作,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审判工作中,他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在每天中午饭后进行康复训练。起初,他只是在办公室前短短几十米的走廊进行一些简单的健步走。随着在办公室休息的同事增多,为了不影响其他同事午休,他选择到健身房接受更专业的康复训练,慢慢的身体逐渐有了好转,同事们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杨长春不仅没有被病痛击倒,而且主动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审判工作任务,2022年1至8月,他审结了183件“繁案”。
因工作突出,他先后获得“南宁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南宁市法院系统先进个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他撰写的论文曾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三等奖,两篇案例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
然而世事无常,9月5日下午,书记员做好开庭前准备工作后,却再也没有等到杨长春法官的到来,殊不知那时他竟是在拼命与死神搏斗。在他抢救治疗的时间里,同事们都揪心地期盼着他病情的好转,等着他病愈归来。
可是,却再没有等到他。
“月亮旁最亮的那颗星会是谁?
微寒入夜繁华尽,对酒嫦娥觅北辰。
激浪千重求治世,秋风几度报长春。
韶年已付百家事,毅魄犹寻万里殷。
一缕哀思朝天寄,月明唯愿引归人。”
——同事玉明凯中秋忆长春
中秋节正是团圆时刻,家人、同事们却只能在朋友圈里表达对杨长春的哀思。
也许他没有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但他倾尽毕生精力坚守平凡,将人民法官的初心和使命诠释到了极致。杨长春是众多法院人中的一个,却又代表着全体法院人,他似一面旗帜,如一座灯塔,将始终给后来人以力量。
(南宁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