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365bet外围网站_365bet手机下载_365bet体育在线投政法网!

        长安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安人物

        燃尽生命只为点亮重生希望

        时间:  2021/8/4 10:41:08  

        燃尽生命只为点亮重生希望


        追记甘肃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何延文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文馨 赵志锋


        □ 通讯员 李双红


        7月的平安台,苍山呜咽,红柳垂泪。骄阳下,民警们庄严列队,深情凝望,汗水和泪水交织划过脸颊……


        何延文“走”后一周,刚结束封闭执勤的民警们自发以集体敬礼的方式,向这位好战友致以哀悼。


        7月17日,甘肃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副教导员、二级警长何延文在封闭执勤期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将生命定格在46岁。


        “何延文从警21年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甘肃省第一强戒所党委书记、所长陶平说,这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甘于奉献、以所为家的优良传统。


        何延文的同事都说,他就像甘肃省第一强戒所驻地平安台上的红柳,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根、开花、结果,从不索取却默默奉献着如火的青春,用生命点燃戒毒人员重生的希望之光。


        红柳般的深情


        “大伙爱用‘贴心人’形容何延文,作为一名中层干部,他做事有分寸,在戒毒工作中规范操作、文明执法。”战友屈铭含泪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戒毒人员杨某是一个“刺头”,经常不参加所里的习艺劳动和教育矫治训练,民警多次找他谈话都无济于事。


        何延文知悉此事后多次找杨某谈心,还驱车将杨某妻儿从外地接到所里进行亲情帮教。在亲情的感召下,杨某开始积极参加习艺劳动和教育矫治,还被评为“三好学员”。


        二大队大队长胡小军回忆说,今年4月8日,戒毒人员马某突发疾病,正在轮休的何延文得知后,立即带领3名民警主动担负起马某住院期间的看护监管。


        得知马某病情的十余名家属赶到医院,质疑刁难民警。何延文沉着应对、耐心解释,做通了马某家属的思想工作,促使手术顺利完成,挽救了马某的生命。


        事后,马某家属送来一面写有“生命至上,体现人文关怀;忠诚履职,展现铁军风采”的锦旗,以表答谢。


        31岁的戒毒人员张某入所前患有胃病,入所后自暴自弃,不仅对抗教育矫治,还经常因小事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矛盾,甚至情绪失控谩骂值班民警。


        针对张某的错误认知及心理问题,何延文专门制定教育矫治方案:第一步,突出重点,着力改变其错误认知;第二步,抓住核心,不断增强其法律意识;第三步:抓住关键,着力深化心理矫治。


        通过系统化的综合教育矫治,一年后,戒毒人员普遍反映,“张某与刚来的时候相比好像是两个人”。由于表现良好,张某提前解除了强制隔离戒毒。


        针对张某教育矫治的情况,何延文在“不服管理戒毒人员的矫治案例”中写道:“教育戒治没有终点,只有认真分析研判,抓住、抓准戒毒人员的错误认知点,运用针对性强的教育矫治方法,才能使更多的戒毒人员重塑自我。”


        红柳般的操守


        戒毒所综合医院院长王睿依然清晰记得,何延文在结束了一天的带班后,晚上9时左右,自感身体不适的他来到医务室检查病情。


        “给他做了心电图后,我感觉情况很不好,当即决定送到兰州医治。”王睿回忆说,在送医途中,何延文还打电话叮嘱同事记得给患病戒毒人员发药。


        经救治无效,何延文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戒毒工作岗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牵挂着工作。”邢耀东哽咽着说。


        何延文的父母均已年过八旬,母亲卧病在床,他平日最牵挂的就是二老。邢耀东说,何延文殉职的前几天还说,“封闭结束后回去看下我老娘”。不承想,这竟成为无法兑现的心愿。


        在六大队副大队长董建民眼里,何延文就是他的兄弟,他们同年参加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寝室很多年。


        “每天带班结束回寝室,他都捧着一本《戒毒知识应知应会》认真地学。”董建民回忆说,何延文生活节俭,平时粗茶淡饭,一年四季几乎都穿着警服,磨破了也不舍得丢。


        在同事眼中,何延文是个“抠门”的人。平日里,他将习艺设备上换下来的旧零件、旧工具、电器配件等都收集带回寝室。“修修还能用,还是把钱省下来办所里的大事。”这句话经常挂在何延文嘴边。在他寝室的柜子里,除了一沓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证书外,至今还保留着一袋各式各样的旧零件。


        何延文乐于助人。董建民说,前段时间他着急用钱,开口向何延文借一万元,得知何延文刚把8000元借给其他同事买房了。


        尽管如此,何延文还是打电话向哥哥借了一万元,几分钟后就转给了董建民。“我还没来得及当面向他道谢,他就……”董建民几度哽咽,泪水夺眶而出。


        从警21年来,何延文在每一个戒毒执法岗位上,从未发生过任何纰漏,也没有接到过任何关于他的违规违纪举报。


        红柳般的执着


        何延文出生在甘肃省积石山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为了把上学机会留给哥哥、弟弟,他高中没读完就主动选择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历经生活磨炼的他,最终重返高中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始终对党忠诚,始终不忘初心,始终热爱戒毒事业。


        2018年夏天,戒毒所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场所安全经受严峻考验。


        在抗洪抢险中,何延文脱掉上衣,赤膊上阵,扛起沙袋冒着倾盆大雨堵截洪水,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


        这一幕被一起抢险的同事余海军看到,于是大声问:“你雨衣呢?”


        “碍事脱了!”何延文答道。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余海军。“平时他戴个眼镜,很是斯文,但在大灾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让人刮目相看。”


        邢耀东回忆说,2017年的一个晚上,狂风呼啸、大雨如注,戒毒所监墙电路突然发生故障,墙面照明瞬间熄灭。


        正在带班的何延文冒雨架起梯子,爬上高墙,逐一检查维修线路。其间,不慎划伤大腿,鲜血染红了裤子。同事们都劝他先下来,但他坚持检修线路,直到照明恢复后,才到医务室包扎伤口。


        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何延文主动请战参加第一批封闭管理任务。


        疫情期间封闭执勤的时间较长,换防出去后大家都着急回家休整,但几次轮到何延文休息时,他却仍住在所区。


        别人问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队上那谁谁家里有事,我给顶替着备个勤。”


        何延文殉职后,按照家属的意愿,将他葬在了戒毒所所在的平安台后山脚下,长眠于这片他奉献了一生的热土。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