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创城”数据亮了 现有吸毒人数下降近3倍
本报记者 苏 婕 通讯员 张正杰
2021年,在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拟命名名单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名列其中。
银川市群众对毒品知识综合知晓率达95.2%,现有吸毒人数下降近3倍,新增吸毒人员增幅从2017年的9%下降至0.6%,建成“无毒社区”135个……3年前,银川开展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银川市毒情形势迎来了历史性转折,这凝聚着无数禁毒工作人员的汗水和智慧。
党建引领
推进基层四级共治
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毒品问题治理作为平安建设基础工程,充分融入市域社会基层治理中谋篇布局。实施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禁毒”机制,市委、市政府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禁毒工作,禁毒委主任由党委“一把手”担任,公安“一把手”兼任禁毒办主任,推动禁毒工作高起点布局起步。银川先后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禁毒委员督导帮扶县区、成员单位“一对一”检查联系制度,完善“八责机制”。裂变式培育“无毒社区(村居)”,推动各禁毒成员单位履职尽责、齐抓共管。
在制度保障的同时,银川禁毒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共治。依托党建引领,各乡镇持续加强禁毒专干、社区民警、网格员及社会力量的组织协调,对有吸毒史人员和易染毒人群进行网格化管理,“一人一档一策略”,落实双四色标签化网格化分级分类管理,实现吸毒人员从查处到回归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推动党建触角延伸,引导管理服务对象参与社区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禁毒专干与涉毒人员捆绑贴靠,实施“四心行动”,落实“五帮五送”。坚持心理“输血”和就业“造血”并重,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创业、志愿者引领回归、戒断人员自主创业多元帮扶模式,集中打造7大品牌就业安置基地,落实阳光之家、帮扶办公室等暖心工程,集中安置戒毒康复人员412名,吸毒人员全部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银川禁毒工作新格局。
多措并举
筑牢禁毒铜墙铁壁
2014年起,银川市兴庆区禁毒委创新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在社区内成立“绿荫工作室”。工作室配备禁毒专干,专职负责戒毒康复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不仅对戒毒康复人员定期谈话和进行尿检,还帮助戒毒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医疗救助和就业安置等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绿荫工作室”为戒毒人员搭建了一片“绿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除了兴庆区的“绿荫工作室”,各县区乡镇(街道)均将禁毒宣传工作纳入本级党委政府宣传工作总体规划,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并在辖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全覆盖的禁毒宣传活动;建立了禁毒志愿者队伍,对辖区内的宾馆、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内的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培训,所有场所一律要求做到“三有”,即“有禁毒警示标语、有开机禁毒屏保、有禁毒宣传海报”;充分利用辖区临街电子屏幕循环播放禁毒宣传标语。
紧盯青少年重点群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成国家级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5所、自治区级40所、市级86所,定期组织开展禁毒才艺大赛等品牌活动。推广应用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全市在校学生实现100%注册。集中打造集VR模拟、禁毒创意一站体验式智慧图书角292个,实现了在校学生无涉毒目标。构建社区党组织、禁毒专干队伍和志愿团队等“1+1+N”治理共同体,共同维护绿色家园。
高压严打
8年来未有制毒犯罪
毒品问题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毒瘤,对于涉毒犯罪,银川公安禁毒部门坚持严打不放松,牢固树立“拒毒于域外”工作理念,集全警之力持续强化缉毒执法和“大收戒”攻坚,打团伙、摧网络、强收戒、严管理。坚持情报导侦,健全多警种、多部门协调联动、合成作战机制,集中整合优质警力持续强化对毒品源头及周边地区的阵线控制,建立跨区域毒品案件侦办远程协作机制。
针对病残吸毒人员收戒难问题,全市财政、公安、卫生等部门整合资源,建成病残吸毒人员收治专区,开展“院所协作”,切实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戒尽戒、应治尽治”。健全易制毒化学品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机制,通过高效严格监督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双管齐下”,推动易制毒化学品全环节监管,2013年以来,银川辖区范围内未发生制毒犯罪活动。各乡镇(街道)对禁种铲毒工作均做到有部署、有措施,及时组织力量集中开展踏查铲毒行动,实现“巩固扩大‘零种植’,确保‘零产量’”的禁种工作目标。
近年来,银川市立足创建“无毒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无毒细胞”平铺式培育,以最小单位和最基层的毒品问题治理模式深层次助力禁毒工作全面发展,“无毒校园”“无毒家庭”“无毒场所”等示范创建模式已逐步引领广大群众广泛树立“无毒青春”“无毒人生”的健康生活理念,为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新银川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