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余个人民调解组织覆盖全市村(居)、乡镇(街道),近4.4万名人民调解员年均调解纠纷20余万件、排查矛盾21万余次。其中,依托商会、协会建立的12家获“国字号”荣誉的人民调解组织和72家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持续助力优化营商环境,16家品牌调解室年均调解矛盾纠纷6000余件,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北京人民调解协会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等级……这样一组亮眼的数字,来自北京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民调解行业。
2020年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委派,对北京某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告武汉某贸易公司侵权一案开展诉前调解。调解员何剑华通过微信和电话,多次与该贸易公司进行沟通,并围绕争议较大的赔偿金额问题,积极为原被告双方想办法、出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并当即履行。
同年7月,北京“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被商务部、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1个部门向全国复制推广。其实,早在2015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开始免费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服务。如今,全市已有15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10大高尖精产业。类似这样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在北京已有600余家,涵盖物业管理、金融消费等各类民生热点领域。
除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在全国领先外,北京市不断深化包括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在内的“多元+联动”人民调解衔接机制。据了解,北京市在全市各区人民法院设立诉前调解组织,有序推进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承接法院委派调解工作,明确标的额在10万元以下的买卖合同纠纷等6种情形可通过诉前调解免费高效解决。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大力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基层调解工作基础,巩固人民调解机制体制创新成果。“如今,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体系日益完善,调解能力显着提升,对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不断增强。”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表示。
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除体制机制建设外,最重要的还是紧紧依靠群众。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才能让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活起来。据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招募2.13万名人民调解志愿者,建立了由240名专家、律师组成的市级志愿者总队和16区人民调解志愿者分队,并将村居法律顾问全部聘为村居专家调解员,安排393名资深律师进驻法院参与诉前调解工作,有效扩大了队伍规模。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在提升队伍职业化水平上狠下功夫。2019年7月,北京市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对专职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条件、培训要求、工作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2020年8月,以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方式,开展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对纳入统计范畴的人民调解员全部进行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信息系统使用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由高到低划分4个等级,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路径。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北京市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数量以9.4%、18.4%和155%的比例快速发展。
“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要一环,北京市主动适应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形势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矛盾纠纷化解的新需求,按照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强化诉调对接。下一步,北京市将以实现矛盾不上交为目标,不断完善调解体系,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为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新方法、注入新活力、打造新平台,为创建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苗林表示。 京司宣